二、課程英文名稱:Geomorpho1ogy& Quaternary Geology
五、學時數、學分數、開課學期:40學時、2.5學分、第二學期
本课程是本科学生的一门專業基礎課。地貌学主要论述种种地貌形态、形成、生长和漫衍纪律;第四纪地质学主要分析第四纪聚集物的岩性,成因,时代划分,及第四纪古气候古生物、新结构运动等有关理論。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实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计划、水利、交通和口岸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教學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過課堂教學和野外實習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本課程的基本看法與基本理論和主要事情要领。學會在野外識別主要的地貌類型,判斷各種地貌類型的成因、漫衍規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態判斷環境演變的基本原理。解決水文水資源、城鄉規劃、環境工程、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等遇到的地貌和第四紀地質的基礎問題。並能運用到野外實踐和相關領域中爲目的。
該課程與氣象氣候、水文學、水文地質學基礎等相關學科聯系密切,使學生具有充实的知識和技术准備,又制止某些不须要的重複。
除了課堂講授外,同時輔以課堂討論、課堂提問、複習思考題、作業等各種方式進行教學。
該課程在教學觀念和教學要领上注重能力培養,接纳課堂講授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要领完成教學任務。通過課堂講授來完成專業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與原理的系統學習,
除理論教學外,野外地質認識實習是重要的教學環節。通過具體的野外實習,使學生的實踐能力獲得提高,達到對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較深的理解和掌握。
考核成績:課程結束後部署統一考試,理論考試爲卷面筆試(閉卷)考試(其中看法題20%,問答題50%,分析題30%)。
選用教材:《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曹伯勳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书社,
參考書目:王飛燕主編,《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高等教育出书社,
杜恒儉等編,《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質出书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八章 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情况参数研究要领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掌握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与其他学科关系;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論与实际意义。
(一)課程的性質與任務
(二)課程的內容
(三)本課程主要學科發展概況
(四)課程知識的應用價值
掌握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基本看法、第四紀的分期與沈積物特點及成因。
地貌形态及其研究要领;地貌的成因问题;地貌年代确定要领;地貌生长理論;中国地貌特征。
二、課程內容
(一) 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
(二) 第四纪沉积物
(三) 地貌单元
(四) 第四纪地球情况变化动因概述
重點是地貌的形成發展與演化,各種地貌類型的表現形態,成因及形成時的條件,與該地貌類型相應的堆積物的特點;
掌握風化殼類型、風化殼、土壤、重力作用或塊體運動看法,了解風化作用與生産建設的關系,土壤與古土壤,重力地貌及其堆積物的特征;熟悉崩塌、滑坡、錯落及蠕動的地形,滑坡地貌特征、成因、類型及其發育階段。
(一) 风化作用和残积物
(二) 土壤与古土壤
(三) 重力地貌及聚集物
(四) 风化、重力地貌和聚集物研究的实际意义
掌握主要外動力地質作用塑造的地貌和第四紀沈積物的形成與特征。
掌握河流、 湖泊、沼泽和河流的侵蚀、搬运和聚集、作用历程中,在河床岩石和地质结构基础上塑造了流水地貌,并形成沉积物。
(一) 河流地貌和沉积物
(二) 暂时性流水沉积物与地貌
(三) 湖泊与沼泽沉积物
(四) 流水、湖泊和沼泽聚集物研究的实际意义
三、重點、難點提示和教學手段
掌握流水、湖泊和沼澤地質作用形成的堆積物和地貌的形成與特征。
(一) 冰川地貌和聚集物
(二) 冻土地貌和沉积物
(三) 冰川、冻土研究的实际意义
三、重點、難點提示和教學手段
了解冰川和凍土地貌特征與堆積物
掌握風的地質作用類型及各種風蝕地貌的特點,我國黃土的主要漫衍、成因及黃土地貌特點,水土保持、治沙與工程建設的意義。
(一) 风力地貌和聚集物
(二) 黄土特征
(三) 风力和黄土地貌与聚集物研究的实际意义
三、重點、難點提示和教學手段
第四紀黃土的漫衍、形成及主要特征,
(一) 海洋情况地貌和沉积物
(二) 海陆作用交替带的地貌和聚集物
(三) 海洋和海陆交替带研究的实际意义
了解環境海洋環境地貌特征和沈積物特點。
第八章 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否情况参数研究要领概述
掌握第四紀沈積物年齡測量三種要领物理年代法、同位素年代法和其他要领。
二、課程內容
(一) 第四纪沉积物年龄丈量要领
(二) 古情况参数研究要领
了解第四紀沈積物年齡測量三種要领物理年代法、同位素年代法和其他要领。
第九章 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第四紀是一個氣候變化很是劇烈的地質時代,學習和研究第四紀的氣候特征及其變化規律對認識地球的氣候演化是很是重要的。同時,由于第四紀是距今最近的一個地質時代,今天的氣候就是第四紀氣候的延續,因此,學習和研究第四紀的氣候特征及其變化規律,對認識今天的氣候,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二、課程內容
(一) 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
(二) 第四纪气候变化
(三)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四)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五) 气候变化原因和未来气候与情况变化趋势问题探讨
掌握第四紀氣候變化、特征及其變化規律。
第十章 第四纪生物与生物地理区
了解第四紀生物界的一般特征,這部门內容主要講述生物及人類的演化。
(一) 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二) 第四纪哺乳动物
(三) 第四纪植物群及其气候意义
(四) 第四纪软体动物和微体化石的气候与情况意义
(五) 第四纪生物地理
三、重點、難點提示和教學手段
了解第四紀生物界的一般特征,第四紀植物群及其氣候意義
了解第四紀地層劃分原則、要领和方案及中國第四紀地層特點。第四紀基本看法及階段劃分;第四紀氣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第四紀生物界特征及其研究意義;人類的出現與演化階段;第四紀沈積物成因類型研究;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原則與要领。
三、重點、難點提示和教學手段
了解第四紀地層劃分原則、要领和方案及第四紀地層特點。
第四紀地質學部门是第四紀的生物群,特別是哺育乳動物群,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和對比。
新構造運動是地球環境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與重大災害關系密切,它的研究對大型工程建設、核電站、地震預報、都市規劃、環境及防災減災和砂礦研究等都具有實用價值。掌握新構造運動看法,新構造運動的表現,新構造運動的性質、新構造類型及新構造的研究要领。
(一) 新结构运动的看法
(二) 新结构运动的体现
(三) 新结构运动的类型和强度
(四) 新结构
掌握新構造運動看法,新構造運動的表現,新構造運動的性質、新構造類型及新構造的研究要领。了解新構造運動與重大地質災害的關系。
第十三章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事情要领
了解野外觀察地貌和第四紀地質事情要领,航空、衛星照片的應用
二、課程內容
(一) 航空、卫星照片的应用
(二) 野外视察研究
(三) 第四纪地质图的体例
(四) 地貌图的体例
掌握野外觀察地貌和第四紀地質事情要领,第四紀地質圖和地貌圖的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