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陈诉中关于“加速生态文明体制革新,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大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关爱掩护“家乡河”的意识,连续推进形玉成社会加入河流掩护的强大协力,形成节约资源、绿色情况的生活方式。内蒙古农业大学PP电子工程学院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寻美家乡河”暑期三下乡社會實踐运动。

“尋美家鄉河”實踐隊于8月1日起,對內蒙古自治區二黃河(巴彥淖爾市總幹渠)展開爲期8天的調研。從磴口出發,參觀第一、二、三、四分水樞紐、總排幹的部门水利建築,了解周邊關于興修水利的曆史、文化博物館等,最後到達烏拉特前旗,結束本次實踐。
實踐隊一行于8月1日乘火車來到磴口(巴彥高勒)——二黃河的起點。下午三點,實踐隊在磴口縣黃河河流治理段會議室召開動員會,內蒙古河套灌區烏蘭布和灌域治理局試驗站站長王敬安、副站長張俊,學院黨委副書記楊逸隆參加會議。會議結束後實踐隊參觀了中國農業大學引黃滴灌試驗站,期間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卡卡博士介紹了引黃滴灌系統灌水器堵塞問題及滴灌帶與過濾器的研究情況。隨後在王敬安站長的帶領下,參觀了烏蘭布和灌域一幹渠、東風分幹渠、大灘分幹渠。最後各人來到駐地旁的黃河,感受母親河的磅礴之勢,並合影留念。
8月2日上午,實踐隊前往三盛公水利樞紐,王站長還向隊員們介紹了途中路經的三盛公水電站的基本情況。來到水利樞紐,實踐隊員們登上“黃河結”(當地人稱“同心鎖”),“同心鎖”由攔河閘6扇退役閘門制作而成,堪稱“萬裏黃河第一鎖”。實踐隊還參觀了素有“萬裏黃河第一閘”之稱的攔河閘,攔河閘工程是總幹渠的第一個水利樞紐,對于黃河水流的控制有重要意義。隨後實踐隊到達三盛公水文博物館,了解了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的設計、施工與開展。下午實踐隊來到內蒙古建設兵團,了解內蒙古建設兵團過去的水利建設事情。還參觀了位于磴口的北方糧倉、奈倫湖國家濕地公園,實地感受總幹渠建成後河套地區的生態變化。


實踐隊于8月3日來到解放閘,總幹渠治理局工程科副科長席建軍和總幹渠治理局一閘治理所所長郭建平向隊員們介紹了總幹渠的基本概況。在席副科長的帶領下,隊員們實地看获得利用膜袋襯砌截滲技術修建的渠堤,又前往二閘,參觀並了解了永濟渠閘和節制閘的閘房內的設施。隨後實踐隊來到總幹渠第二分水樞紐水電站,該站爲低水頭徑流式電站,河套水務水電公司副經理張雄帶領實踐隊員進入總幹渠第二分水樞紐水電站內,詳細介紹了水電站內部的結構設施。下午實踐隊來到黃河河套公園,感受濕地保護與恢複工程和水生態建設相結合的黃河文化、草原文化、河套文化。
4日上午,實踐隊乘車來到內蒙古河套灌區總幹渠治理局,席副科長與隊員們一起觀看紀錄片《總幹渠記憶》。還請到總幹渠治理局工程科的工程師李明爲隊員們分享自己的事情經曆,並解答了隊員們提出疑問。下午實踐隊到達位于內蒙古臨河黃河國家濕地公園的黃河水利文化博物館,學習並參觀了黃河發育和形成,以及以河事水利爲主線展示的水利技術進步、建設發展、治理經驗和文化創新,了解了河套灌區的演變曆史、開發模式、水利技術。河套灌區人民在水利樞紐建設過程中的“總幹”精神時刻體現著黃河水利文化與河套灌區水利的發展。

8月5日,席副科长领导实践队员来到第三分水枢纽。三闸治理所所长周有文介绍了三闸的基本情况,三闸设计流量145m?/s,由节制闸、泄水闸、丰济进水闸、再起进水闸、南三支渠进水闸五座水利修建组成。三闸是乌梁素海补水工程的重要环节,为乌梁素海补水改善生态情况,还为下游土地浇灌提供了便利。随后前往四闸,途中经过黄河“几字湾”上的 “黄河至北”,“黄河至北”位于黄河纬度上的最北端,因此得名。通过第四分水枢纽处总干渠治理局四闸治理所副所长王嘉菲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四闸划分是义和渠进水闸、通济进水闸、长塔渠进水闸和华惠渠进水闸,主要为五原、乌拉特前旗、包头规模内的小部门农业浇灌及林牧业生长、生态补水进行输配水调治服务。
“寻美家乡河”实践队于6日抵达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加入“科技小院”暨校地党建联盟助推“乡村振兴”党日运动启动仪式。运动现场,五原县副县长韩俊义和内蒙古农业大学PP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陆海平致辞,PP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逸隆领导全体与会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回首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启动仪式后,农牧和科技局事情人员领导“寻美家乡河”社會實踐队一行旅行了五原县水肥一体化智慧浇灌项目。下午,“寻美家乡河”实践队与驻河套灌区硕博士流动党支部开展联合党日运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和學院領導加入党日运动。一齐寓目 “寻美家乡河”社會實踐视频展播、听取带队教师关于“寻美家乡河”的事情汇报。随后实践队一行旅行了位于五原的农耕博物馆,了解河套地域的农耕文化和水利文化以及修建“总干渠(二黄河)和总排干”艰辛而庆幸的历史。
實踐前期,隊員們沿著二黃河(總幹渠)實地走過四個分水樞紐。7日,實踐隊來到位于河套灌區最下遊的烏拉特灌域,參觀總排幹的部门水利設施,沿路考察了第八、九、十排幹溝,了解排幹溝的基本情況。下午,從烏毛計泄水閘開始,沿著渠道參觀了總排幹、總幹渠的交织渡槽(“雙總”渡槽),總幹渠和總排幹相遇,像一個十字路口把兩路水叉開,下層渠道將從烏梁素海流出的水排入黃河,河流上方飛架一條渡槽,將黃河水引向富饒的河套大地,清澈的烏梁素海水和渾濁的黃河水交织輝映,青黃相接。“雙總”渡槽不僅是令人稱奇的水利建築,也是使人駐足的美麗風景,也再次感受到老一代水利人的聰明智慧。“雙總”渡槽向前不遠處就是總排幹進入黃河的最後一道閘——擋黃閘,擋黃閘有效地解決了黃河水水位較高時對烏梁素海排水的影響。
队员们在实践的最后一天来到红圪卜排水站,该站是亚洲最大的45°斜式轴流泵站,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排水的咽喉工程,担负着排泄灌区1037万亩排域内地下水、浇灌余水和灌区北部阴山洪水的任务,也是河套灌区内地下水和地表水入乌梁素海的主要通道,河套灌区的要害性水利工程,更是降低灌区地下水位、改土治碱、保障灌区经济生长的重要水利枢纽。中午,实践队到达乌梁素海生态定位掩护站,与我校在掩护站进行科學研究的师兄、师姐一起进行了水样收罗与检测,还照料了在掩护站休养的受伤天鹅。下午队员们搭船进入乌梁素海湖区,乌梁素海位于总排干末端,是“一湖两海”治理工程之一,其水系直接或间接与黄河连通,在调蓄黄河凌汛水,增补枯水期水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湖水生态情况的改善。目前有二百多种鸟在此“落户安家”。
沿路走来8天的寻美家乡河社會實踐中,顺着二黄河,队员们看到风物秀丽的河湖景色、福披后世的水利工程。浑黄肥沃的水流向田间地头,把来自黄土地的富厚营养带给农作物,孕育着整个河套灌区。瓜果飘香、人民富足、美好生活是“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最好诠释。在斜阳细碎的霞光里,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的乌梁素海碧波激荡,水天合一,百鸟啼鸣婉转,苇丛如诗如画,像新时代青年一样年轻而富有生机,时刻努力奔跑。与队员们专业相关的水利修建,虽修建其时生产工具、技术水平比力落后,但在党和政府的鼎力大举支持下,水利人的潜心研究下,人民抱着不平输不怕苦的精神总结出“倒窖子”、“黑虎掏心”等要领,提出减小断面宽度的设想,总干渠耗时近10年终于建成。在那个基本靠人力劳动、锹挖肩担的那个年代,河套人民不畏艰险,艰辛奋斗,谱写了一部顽强拼搏、战天斗地的壮丽诗篇。
隊員們實地學習水利建築制作、水利文化曆史發展,實地感受河套灌區由無壩引水到有壩引水、由有灌無排到灌排配套、由粗放型傳統水利像向節水型現代水利的三大曆史跨越,也對黃河的各個水利樞紐的建成、流量、浇灌區域面積等數據有了一定的掌握,對日後的事情打下了紮實基礎。隊員們紛紛体现,身爲農林學子,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惜水愛水綠色發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關愛保護“家鄉河”,爲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尋美家鄉河,永遠在路上,青春心向黨,立功新時代。














